偶蹄类牙釉质样品的地理分布。样本数量=136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孙自发)记者11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对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活的偶蹄类动物。 “重复昨天的故事”得出了多项发现,其中包括总体而言,食草动物比混合食动物和食叶动物占据更广泛的生态位。
这篇利用现存偶蹄类动物同位素分析为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提供新思路的重要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
该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博士后王伟表示,偶蹄目是现存大型哺乳动物中最繁盛的一门,可为有蹄类动物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化石。哺乳动物牙釉质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广泛应用于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和古代人类的研究。它是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方法。但这种方法的精确运用需要建立在对现代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动物生态学及其同位素值为基础。
偶蹄类碳同位素值在系统发育树(左)和箱线图(右)上的分布。物种数=79。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供图
这项研究基于对已发表的现存偶蹄动物牙釉质碳同位素数据的汇编和总结,并补充了来自多个物种的新数据。科研团队使用更详细的饮食分类单位来比较饮食习惯与碳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偶蹄类碳同位素组成中的系统发育信号也首次被探索,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现有偶蹄类釉质碳同位素采样在地理空间、生态环境和动物类别上分布极不均匀。例如,非洲热带、亚热带草原环境采样最为密集,而欧亚大陆温带草原、温带森林、热带森林采样很少;对于一些较古老的现存类群(如Moelidae、Muskidae)也缺乏同位素研究;不同大陆相似环境下的偶蹄目碳同位素值有何异同?在C4植被扩张之前的漫长地史时期,动物如何在C3环境中区分其生态位?这些问题的答案与未来对活体动物进行更完整的同位素采样和分析密不可分。
其次,一般来说,食草动物比混合食动物和食叶动物具有更大的碳同位素数据范围,这意味着食草动物具有更广泛的生态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类群的食草动物的食性也不同:牛科的芦羚亚科、狷羚亚科、狷羚亚科表现出几乎纯正的碳四食性信号;另一类以绵羊亚科为代表的草食动物,其饮食选择更为灵活,其碳同位素值可以反映不同环境下碳三与碳四的比例。可见,传统的草食动物三部分划分忽略了部分摄食行为的复杂性,但了解这些复杂性对于探索物种的适应能力和进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偶蹄类的平均碳同位素值显示出较弱的系统发育信号。与布朗运动模型相比,发育上关系更密切的物种具有较少相似的碳同位素平均值。因此,要解释这一结果的原因和过程,需要结合化石数据进行古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综合研究。
王伟表示,虽然釉质碳同位素检测的实验方法已经成熟,应用成果丰富,但现代环境下的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碳同位素中的信息,将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重建古生态和古环境提供更多可能性。 (超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ldxsc.com/html/tiyuwenda/7369.html